从农耕时代蜿蜒曲折的村落土路到乡村田间的阡陌纵横,从信息时代纵横交错的都市路网到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交通作为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放眼时下的中国,城市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以城市群为主要发展形态的城镇化格局已然形成。在机动化、城镇化快速交织发展的背后,在人们一味追求交通出行的速度与效率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失衡,交通拥堵问题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频发等现实困境。
早期的海康威视还是以闯红灯抓拍场景为主要业务应用,产品还是以单一的模式识别为主,逐渐推动线圈电警向视频电警的变革;2014年前后,基于前端越来越丰富完善的感知数据,产品和业务应用不断深化,涉牌研判、轨迹研判、缉查布控、多种违法行为的识别与检测纷纷上马;到了2017年之后,随着“云大物移智”相关技术的成熟,产品和应用围绕着业务,开始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AR实景指挥、交通测序、情指勤一体化、新型违法检测、人脸识别应用等百花齐放!
在这近十年的上下求索中,如果对业务进行透视,会发现所有的应用落脚点都是在一个个的细节场景中,海康威视也始终会聚焦在这些可以解决具体业务需求、痛点的细节场景,不断的通过对各场景数据充分、实时、准确的感知,并合理应用、呈现数据,完成业务实现,这是我们建设交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譬如,在下面这一个个场景中我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细节场景一:斑马线礼让行人◆◆
通过“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管理系统”等建设应用,对监测路口的机动车和对行人进行实时的检测,自动捕获存在不避让行人违法行为的车辆,实现对机动车人行横道前不避让行人违法行为的治理,规范驾驶员驾驶行为和行人乱穿马路行为,打造城市文明行车、守法行驶的交通环境。从车和人两个不同的维度在斑马线前进行行为规范和约束,使斑马线真正成为交通安全的“生命线”。
迄今为止,海康威视已经为超过5000条的斑马线上为过往行人提供安全守护。
◆◆细节场景二:行人感应过街◆◆
路段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相互干扰一直是交通控制与管理的难题。行人是基数最大、最容易违反交通规则的交通参与者,同时也是交通活动中的弱势群体。解决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的相互干扰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建设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实现两者空间上的分离;
另一种是建设行人、机动车信号灯,实现两者时间上的分离。
过街信号控制可以有效地缓解人、车冲突,保障行人安全,是应用最广泛的行人过街措施。但是目前行人过街信号控制系统主要采用定周期控制,更多地考虑机动车的通行权,这样会导致绿灯时间大量损失;再者不合理的行人过街信号控制,往往造成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过长,引发行人违章过街,导致行人与机动车严重冲突,进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我们利用视频识别技术实时检测等待区的行人数量,并实时传输数据到交通信号控制机,交通信号控制机内置算法在同时考虑机动车的必要通行时间和行人的心理忍受能力的基础上,寻求机动车和行人双方最大效益,形成了一套适合人车交通特性的路段行人过街感应控制系统。
在提升行人通行权的基础上,弱化对机动车通行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既能够保证行人安全,又能够实现行人过街设施的人、车通行效率最大化。
迄今为止,海康威视已经为超过10000个路口提供秩序交通、安全通行保障。
◆◆细节场景三:远光灯滥用◆◆
远光灯滥用一直以来都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隐患之一。根据历年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夜间交通事故中,由于滥用远光灯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其占比约为30%~40%。同时交通管理中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又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通过建设车辆远光灯抓拍系统,对过往车辆违法开启远光灯进行自动抓拍,从而起到震慑违法行为、规范驾驶员夜间驾驶习惯、降低夜间驾驶安全风险的作用。此举利用这些针对性的视频采集及智能分析手段,也为交警部门加强文明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提供重要抓手。
迄今为止,海康威视已经在上千条道路上的夜间车灯滥用的行为中,发挥了震慑管理作用。
在这一个个细节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业务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迁可能会发生形态表现上的变化,但是业务诉求,业务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对安全和畅通的追求。
今年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是“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海康威视同样也一直在秉持初心,实践着“聚焦细节场景 助力平安畅行”的许诺,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到看得懂,不断拓展视频技术的价值,辅助交通管理业务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我们在践行的路上也愿同时呼吁,希望更多的伙伴能够在积极推动城市“大脑”、“神经”、“心脏”建设的同时,将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到更加具体的细节场景中去,以推动交通安全、畅行为己任,助力城市构筑人人享有更安全、更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让每一个交通参与者能够遵纪守法,让每一个交通出行者都能够高效通勤。